思于田而修真 Thinking of Tian and restoring truth
第191位受访人物—石嫣:土地还能养育我们多久?
石嫣
中国人民大学博士
清华大学博士后
分享收获CSA项目创始人
中国社区支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推动者
“土地的出生问世,大约就是两个目的:一是为了荒野的生命,树木、河流、草芥、昆虫,都是它的后代子女。二是为了人的耕种。耕种使人类存活,土地升华。让土地的意义从自然到被赋予和强加。人类从来不管土地需不需要那些意义,因为人类需要,就赋予它那些疲劳的使命和空洞的赞歌。人类和土地的联系,最初是居住和耕作,可现在,还有附加了挖掘后的无限开采与无尽污染。土地孕育了人,可人又反过来成为了土地的主人,这就是儿子做了母亲的皇帝,还要娶她为妻,奸于妾室。世界如此,时间从来没有能力修正这伦理的颠倒。”
——阎连科《北京,最后的纪念》
作为清华大学的博士后,北京顺义区“分享收获”农场创始人,一个出生在河北保定的地地道道的城里姑娘,石嫣却更愿意别人称呼自己:农民。她喜欢这个称呼,就像喜欢土地。她可以整日在田间地头忙碌,和蔬菜大棚、鸡舍、猪圈在一起。
但她也遭遇过尴尬。比如一次,她去银行办理业务,在单子的职业一栏,笃定地填上:农民。结果,柜员说:“没有这个选项,要不写‘职员’吧。”
农民,在今天的语境里,并不是一个好词。石嫣介绍,她所在的村子周围,90多个蔬菜大棚这几年都没有耕种,“北京的农民都不愿意种地,因为和进城务工比,这太不挣钱,也太辛苦。”
不止北京,各地情况也如此。
每年春节过后,都是石嫣团队情绪最低落时期。曾经有小伙子,刚来农场实习没多久,就被母亲接走了。她无论如何,无法接受儿子又做农业,那是他们一辈子都想摆脱的身份。
石嫣希望未来有所改变。她在一篇《我做农民这十年》的文章里写到:“农民应该是个伟大的职业而永远存在。……他们勤劳、勇敢、坚强、节俭。他们提供了最重要的公共品:食物;保护了最重要的公共品:土地和水;转化了最重要的公共品:阳光;孕育了最重要的公共品:种子。”
石嫣和丈夫共同翻译过一本书,“美国土壤物理学之父”富兰克林·H·金的名著《四千年农夫》。
1909年,时任美国农业部土壤局局长的富兰克林·H·金来到上海,看到清晨黄浦江上大量船只把上海人的粪便运到郊区作肥料,深受触动。当时,中国的城市还没有西方发达的地下水系统,但是并没有想象中的传染疾病发生。中国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吃加热食物,有机废弃物堆肥腐熟利用等。
富兰克林·H·金意识到,正是这种古老的东方农业经验,几千年来用如此有限的土地养活了如此多的人口,在耕作过程中,尽管有水土流失的现象,但是并没有出现美国耕作史上土壤碳含量下降一半的情况。
于是,他把思考汇聚成文字,写成《四千年农夫:中国、日本、朝鲜的永续农耕》。这本书后来影响了世界的有机农业的发展。在现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弊端纷纷显现的时刻,东亚传统的耕作方式再一次引起了世界人民的重视。
中国的传统农耕经验影响到美国和世界,但如今一百多年过去,中国的农业却出现了大量环境负外部性。2011年,时任环保部部长的周生贤曾披露:中国受污染耕地约有1.5亿亩,占18亿亩耕地的8.3%。
土地健康,事关人类健康。土地还能养育我们多久?这是一个亟需回答的问题。
对此,石嫣的解决办法是:“CSA”,即社区支持农业。
在“分享收获”农场,消费者和生产者基于相互信任,也为了支持生态农业发展,消费者提前预付会员费,预定农场来年的收成;农场则遵守承诺,完全不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,保证农产品健康安全的同时还恢复生态系统多样性。
五年下来,情况发生可喜的变化。其中一个事实是,石嫣和小伙伴2012年入驻农场,土壤的有机质检测是约1.5%,而华北平原土壤的有机质大概不到1%。现在,农场土壤的有机质已经达到4%以上,几乎接近东北土壤的质量。
土地绝不仅仅是土壤,它还代表更多的东西。
图片来源于瑞丽杂志
石嫣第一次接触社区支持农业,是2008年受资助到美国的“地升农场”实习,她赶上了农场举办的第13届地球安息日庆典,讨论主题宏大而深入:“我们是否选择帮助宇宙来相信人类?”
石嫣深受震动,她第一次认识到,农民这一职业神圣而伟大,和地球的未来、人心灵的净化密切相连,有宗教般的感召力。
在美国地升农场,一次,由于农场预设温度过低,冷藏室里等待配送的蔬菜被冻得变了色,农场主尼克和琼夫妇立即挨家挨户地打电话道歉,并把蔬菜换成新鲜的重新装箱。
那时候的石嫣,也认为这有点小题大做。尼克和琼夫妇告诉她,在CSA农场中,诚信是最高原则,农场只有取得消费者的信任,才可能持续。
石嫣深受教育。
我去分享收获农场采访石嫣,正碰到一个自闭症学校的校长和石嫣谈话。他想通过鼓励自闭症患者走出户外到农场干农活的方式,来让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。
在国外,已经有类似提供这种服务的农场,被称为“关爱农场”,通过鼓励患者到农场清理猪圈、种菜和修理拖拉机等,也叫做“农场疗法”。
笔者也曾看过一本书,叫《下乡养儿》:
在北京,一对有社交障碍的夫妻,抚养有心理问题的、自己的孩子。孩子连续换几个小学都无法适应,结果辍学在家一年,最后变得连睡觉都害怕,因为总是噩梦连连,一家人晨昏颠倒,以至于很久都没见过太阳。
经过很多治疗无效以后,父母听从朋友建议,到北京宋庄的农村租了一个院子,孩子跟着自己一起种菜、养小狗,小鸡、小羊等。
农村的天地,让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,渐渐有了上学的念头。如今她已经返城上学,和同学们相处愉快。
2013年,石嫣成立了“大地之子”项目。她希望通过“大地之子”,更好地将土地和人连接在一起。
在北京三里屯某企业的屋顶,寸土寸金之地,“大地之子”帮助他们开发了一个屋顶菜园,所有人放下暂时的身份和职业,仅仅是作为一个喜欢种植、愿意学习种植的个体,成为都市农夫,关心粮食和蔬菜,雨水和气温。参与的人说,他们在这里重建了一种新的人和人相处的关系,打破了过去的冷漠和隔阂。
图片来源于瑞丽杂志
“大地之子”还面向孩子,帮助北京呼家楼中心小学开辟了两块菜园。菜园就在学校楼顶,孩子们动手制作“一米菜箱”,一起规划在这一平方米的菜箱里种哪种蔬菜。看着种子一点点发芽,长大,到变成果实,是神奇的事情,孩子们都可以参与进来。甚至是食物的加工,流通过程,孩子可以体验整个农业生产、销售、再生产的过程。
石嫣更欢迎孩子们去农场参观,并举办了好几季的农场夏令营活动。
石嫣接待过一个来自上海的孩子,“那也许是来自一个优渥的家庭,他进入农场的时候,第一次见到土地,第一反应是太脏,一脸的嫌弃,但是没过几天,当他真正用双脚站在这片土地上,感受到土地的松软,或者是树叶在脚下沙沙作响的时候,他就会爱上在土地上奔跑的感觉。”
石嫣也接待过明星的小孩,比如姚晨和儿子小土豆。他在农场里种地,拿着铁锹,栽下六株小树苗;喂小猪,小羊和大鹅;渴了就摘下黄瓜直接咬着吃,又脆又甜。
姚晨看着土豆撒欢的样子,忍不住在微博上感谢起“地主婆”石嫣。
孩子们在慢慢改变。变得更有毅力,他们端着筐子走很远的路,在这以前是不可想像的。有一对姐弟,半年前来到农场做过一次寻宝的游戏,当他们有机会再回来,又坐到这个露台上,这个弟弟问姐姐:“姐姐你还记得这个地方吗?”姐姐说:“我当然记得,在这里,我寻过宝,我还得了一根大黄瓜呢。”
石嫣说:“农业一定是和生活相关的。一个农场,如果都以挣了多少钱来衡量,它都不应该是你从事的方向。也许我们本身就是大地之子,只是在生活中,我们遗忘了自己,迷失了自己,从而我们忘记了我们本该享受自然,感恩大地,或者说与大地、大自然融为一体。”